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1月1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郑州暴雨“千年一遇”?终于有人说清楚了

嘶吟 2021-07-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鱼眼观察 Author 公民于平

郑州暴雨,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

 

看了这场暴雨的整个过程,我为许多同胞的遭遇而揪心,为许多热心民众的大爱之举而感动,更再次强烈感受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

 

一小时200毫米降水,对于这种罕见暴雨的威力,网络上有许多形象描述。

 

有人说,这等于郑州一个小时之内,把大半年的雨都下完了。还有人说,这相当于150个西湖,在一个小时内被倒进郑州。

 

我还看到网上有一组图,用一个凉亭的变化,生动地展示出,这场暴雨对一个城市意味着什么。

 

 


也正因此,媒体报道中,郑州暴雨有了“千年一遇”,甚至“五千年一遇”之说。不过,这样说法出炉之后,在网络上引发激烈的讨论。

 

针对这场争论,终于有权威的专家站来出来了。

 

7月21日,在中央气象台召开的媒体通气会上,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说了这一番话——

 

“千年一遇”“百年一遇”是源自于水文气象里面关于洪水重现期的一种科学上的解释……计算方法主要是依据时间比较长的历史记录来推算某一类天气事件。尤其是洪水这个事件在历史上可能重复发生的频率,这实际上是一个数学上的概率。

 

从大气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我们形成有严谨记录的气象记录时间是在1950年之后,有了比较准确和完整的降雨量的科学记录。到现在为止,整个降雨量记录的这个时间是70年左右,所以说我们表达极端天气甚至是极端降雨过程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历史排名,根据我们各站点在历史上出现的极大值得降雨量,依次进行排名。如果是新出现了极端的强降雨记录,我们会把这个排名再做相应的调整,这是我们大气科学界里面比较常见的做法。

 

他表示,所谓“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在目前我们没有得到可靠的、长时效的、有效的降雨记录之前,很难去谈这个问题。

 


陈涛的这番话,说得很明白,数学概率上讲,“千年一遇”确有一定道理。一场暴雨降水量很大,如果认为它的发生概率是1%,就称为百年一遇,概率是0.1%,就是千年一遇。但这并不意味着1000年内只能发生一次。

 

但从气象学角度讲,“千年一遇”显然是难以成立的,毕竟气象学是一门实证的科学,中国降雨量的科学记录只有70年,在这样的数据基础上,无论如何都不能推断出一场大雨是千年一遇,哪怕是百年一遇的。

 

陈涛的讲话,体现出极为严谨和专业的态度,让我深感敬佩。


一个专业的科研人员,就应当为大众释疑解惑,向滥用乃至曲解专业话语的风气“说不”。可惜,这么多年来,像陈涛这样理性而睿智的声音,我听到的实在不多。

 

前有张文宏,今有陈涛,他们都是中国专业知识分子的良心和希望。

 

我觉得,“百年一遇”、“千年一遇”这样频频引发公众误解的表述,从今以后应该退出官方文件和媒体报道。

 

对此,我的一位媒体朋友就说得很到位:如果一个所谓的“专业术语”与公众的一般理解(即常识)呈现明显的反差不同,那就不应该有这样的“专业术语”。

 

关于这个问题,此前就闹出过不少乌龙,比如,某地一年之内,出现了两次“百年一遇”的强风或暴雨,导致民众困惑不解,引来媒体质疑不断。

 

其实,用“百年一遇”、“千年一遇”这样的词,无非想证明天气或灾害的极端,但即便不用这样的词,大家也都能理解。比如此次郑州暴雨,大家都知道其破坏力是创纪录的。

 

所以,无论对“百年一遇”还是“千年一遇”,真没必要太纠结。

 

应对极端天气的挑战,我们不能把希望和责任都放在老天爷身上。


“天不帮忙”不是躺平的理由,恰恰相反,“天不帮忙”,人更需要努力!




↓ 点击关注嘶吟,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